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考研资料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本书是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




第1章 结论


一、名词解释


1描述性新闻史研究


答:描述式新闻史研究,是指按报刊、广播或电视媒体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的脉络,收集考证新闻史料、描述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的研究方法,以史料翔实、描述丰富取胜。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新闻史研究即以描述性为主。


2媒介社会学


答:媒介社会学,又称传播社会学,是以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解释和研究传播和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各种问题。即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20世纪中叶以后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中形成的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


二、简答题


简述传媒的社会功能。


答:传媒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施拉姆等曾经作如下概括,见表1-1。


表1-1 传媒的社会功能









第2章 新闻传播活动与古代中国社会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中传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进奏院状[中传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5木铎


答:木铎是中国古代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接近,因此,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6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研]


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7《万历邸钞》


答:《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8《急选报》


答:《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很可能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9揭帖


答:揭帖是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10旗报和牌报


答: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11民间报房


答:民间报房是中国古代民间报纸的出版发行机构,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的首都北京。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其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致相同,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和报帖,最初都是手抄本,到崇祯末年才出现活版印刷的报纸。清代民间报房因其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又称京报房,所刊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随着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民间报房逐渐衰落。




12辕门抄[北大2008年研]


答: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免,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