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答案
五、论述题
1.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史记》的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①开纪传体正史先河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蝎;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②奠定纪传体的基本格局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③“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2)“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同时《史记》还有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 。
①《史记》的塑造了性格鲜明地人物形象
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a.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
b.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c.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②强烈的抒情性语言
《史记》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横放不羁的特点,但也有多样的显现。《史记》大量地使用人物对话,多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叙述语言丰富生动、简洁精炼、明白晓畅。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
③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a.《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
b.《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c.纪传体的体例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中许多作品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渊源于《史记》。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其中都可以看到《史记》的痕迹。
2.试析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汉乐府的叙事手法主要表现为:
(1)选取常见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入诗
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西行》再现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选择的都是“夹毂问君家”的特写镜头,通过对方的一番炫耀,道出了车主人的富贵豪华。除此之外,《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画面入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
(2)捕捉偶然性、突发性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弃妇遇故夫的机会通常是很少的,而且往往是有意回避。收录在古诗类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通过男子的一番叙述,得出了“新人不如故”的结论。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的是一个突发事件。夫妻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凄凄惨惨,泪落纵横。这两首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偶然和突发事件本身的性质。
(3)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宛获汗血马,于是郊庙歌辞有《天马》诗叙述此事,张骞通西域之后引进苜蓿,杂曲歌辞《蜨蝶行》就特意提到这种植物。《陇西行》有“坐客毡氍毹”之语,客人坐在毛织地毡上,酒店室内装饰用的是西域产品。杂曲歌辞《乐府》直接陈述胡商及其携带的物品。这些来自西域的奇民物品令中土人士大开眼界,也使诗篇带上了异域色彩。另外,那些迎神求仙诗,更是崇尚奇异的体现。
(4)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表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两汉乐府叙事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像《孔雀东南飞》这样长篇的叙事诗中偶而穿插抒情诗句外,其余各篇中纯粹抒情的句子极其罕见,都是以叙事为主。《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古人有精到的评价。
①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长于、也乐于铺陈场面。《陌上桑》一诗篇幅不长,其中却有两段场面描写的文字,一是众人围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都不吝笔墨,写得非常细致。《孔雀东南飞》对太守家迎亲场面的描写也是铺张扬厉,大肆渲染。两汉乐府叙事诗对事情的中间经过普遍有详细的叙述,有的还有细节描写,但对故事的开始和结局的叙述都比较简单,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有的是突兀而来,戛然而止;有的是开门见山,缓来急收。《孔雀东南飞》的开头结尾采取的典型的略写笔法,其余叙事名篇也大体如此。
②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陈述故事、刻画人物时,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妇病行》、《孤儿行》在描写平民的苦难时,也提到孤儿破烂单薄的衣衫。服饰仪仗成为两汉乐府叙事诗中常备的道具,是详写的对象。与此相反,两汉乐府叙事诗对人的容貌形体通常都以略写的方式处理,惜墨如金。这种写法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天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情趣,充分发挥想象,重塑诗中人物。《诗经·卫风·硕人》、相传出自宋玉之手的《登徒子好色赋》,都以详写女子容貌见长,和这类作品相比,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3.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四川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评述汉赋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成就。(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第一阶段,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①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②贾谊、枚乘等的辞赋历史贡献
a.贾谊辞赋的历史贡献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他的《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b.枚乘辞赋的历史贡献
枚乘和他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第二阶段,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①这一时期的赋作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当时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它们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②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的辞赋历史贡献
a.司马相如辞赋的历史贡献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劝百讽一”的传统。
b.扬雄和班固辞赋的历史贡献
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只有扬雄和班固,赋作尚有自己的特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是《两都赋》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他把描写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张衡以至左思的“京都大赋”的出现,都明显地受到《两都赋》的影响。
(3)第三阶段,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①这一时期短篇小赋开始兴起。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
②张衡、蔡邕的辞赋历史贡献
a.张衡辞赋的历史贡献
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而作的。但他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他警告统治者天险不可恃而民怨实可畏,要统治者懂得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二京赋》描写了许多当时的民情风俗,容纳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归田赋》。《归田赋》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张衡把把专门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
b.蔡邕辞赋的历史贡献
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蔡邕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赋中作者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现实,而且还满怀同情地写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语言平实,格调冷峻,颇具感染力。
4.试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
(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
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慰的意象。
③宦途失意的悲叹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汉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求仕途中,遭权贵冷眼,引起宦途失意的悲叹,使得他们在对待自我方面,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交织,如《西北有高楼》。诗篇通过“高楼”、“曲悲”、“知音稀”等意象来反映自居高楼望远处,曲尽悲来愁无际的高楼佳人借琴曲吐露心声的清凉氛围。不得志的失意的中下层文人便在及时行乐中求得解脱,也不乏充满颓废沉沦,消极感伤的情怀。如《生年不满百》,诗篇以慨叹昼短夜长、人生短暂的孤寂痛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于是及时行乐,享受人生。《驱车上东门》更是以悲景意象形成凄清的氛围,感叹人生无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提倡及时行乐。
④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古诗十九首》中的中下层文人在异乡求取功名屡受挫折后,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对个体的愁怅与哀怨,对自我的消极行乐,无不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忧患,从而在对待生死方面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如《青春陵上柏》,诗篇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透露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出人生的飘忽如寄,接着描绘贫穷潦倒之中见闲情志趣“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簿,”同洛中遭遇的见闻,实属无奈中寄予另一种人生际遇;最后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作结,来表达强作旷达的情怀,使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反衬于仕途失意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如寄的情绪中。《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都表达了这一主题。这些人生苦短的咏叹,从中也影射出这些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生死的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提倡及时行乐,强作旷达之志。
(2)生存方式的选择
东汉时期,游学和宦游风气昌盛,许多文人怀着斗志昂扬的济世精神,热衷仕宦,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然而社会的动乱,政治黑暗,中下层文人仕进无门,追逐“荣身立名”屡受权贵冷遇,遭“同门友”的拒荐,沦落天涯,客居异乡,孤独寂莫,贫困潦倒,对时令交替的敏感,于是思乡思妇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无奈的现实横流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素养将忧生忧世与自我意识觉醒中的困惑与彷徨用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方式——诗歌表达出来。将相思离别、感时伤志、知音难遇、光阴易逝、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人同有之情,通过时令更替、草木枯荣、飞鸟虫鸣、风云霜露与日月星辰等意象进行表述,似秀才说家常话般的俚俗,却又含蓄深切,影射深广。在内心矛盾冲突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来予以解脱,然而及时行乐的享受思想背后却影射了他们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以及对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的依恋和执着。
(3)理想人格的构想与追求
由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写作的《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之辞中具体体现的生命意识即对待生死,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对待个体,惆怅与哀怨交织;对待社会,满腹的愤懑、鄙薄显宦和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对待自我,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他们是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落之后,更看重生的价值。他们意识到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于是他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如思妇怀乡,慨叹人生苦短,用强作旷放之词来表达心绪并用享乐的心态提倡及时行乐来自慰;以此来排解他们对自我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愤慨。《古诗十九首》中的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感伤的情调之中,强调对人生的新的认识,及时行乐不过是表象,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他们真正的理想人格或者说人生价值是对生的执着追求,为人生构建旷放的情怀框架,追求任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曹丕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典论·论文》查看答案
【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白马篇》查看答案
【解析】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建安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蔡琰查看答案
【解析】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蔡琰。《悲愤诗》为蔡琰的名作。
4.“竹林七贤”主要活动于三国魏的________时期。(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末查看答案
【解析】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5.________,视死忽如归。(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捐躯赴国难查看答案
【解析】出自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6.________,松柏有本性。(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岂不罹凝寒查看答案
【解析】出自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7.________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昧。(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玄言诗查看答案
【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8.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许询查看答案
【解析】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钟嵘《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9.“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陶渊明查看答案
<<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