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考研真题答案网课视频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无冕之王[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研]


答:“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是指没有权威的名义,但影响、作用极大的人,现多指新闻记者。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虽然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却处处高人一等。“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2新闻体制(制度)[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央民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西北大学2014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传媒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新闻媒介体制的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新闻传播体制实质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新闻制度、新闻体制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在一种主导的新闻体制下,可能会有其他一些非主导的体制形式。新闻体制在新闻业的运行中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3舆论[复旦大学2019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答: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简单而言,舆论就是公众或很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事件公开发表的意见。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舆论的客体是舆论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现象或事件,舆论的结果(也就是舆论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一定的公开意见。


4政治家办报[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政治家办报是指毛泽东在批评“书生办报”“死人办报”的基础上提出的党报办报方针。1957年6月7日,毛泽东在同胡乔木、吴冷西谈话时指出: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作政治家办报。毛泽东认为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应该多谋善断,“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对于毛泽东的这些观点及时作了宣传,全国新闻工作者积极拥护和努力贯彻“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许多单位都组织了学习活动,并在《新闻战线》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交流体会。政治家办报是无产阶级党报的办报方针之一。党报必须由熟悉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社会活动家来主持。这样的人是政治家,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并在报纸工作中忠实地体现党的政治路线。


5党性原则[复旦大学2019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中是指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表现出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截然不同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和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相结合,形成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不仅仅是理论,还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个制度包含以下要点:①对新闻媒体定性: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②主要任务:党所领导的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令法规和政府施政纲领。③组织原则:党管媒体。④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⑤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绝对的控股权。⑥采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


6新闻选择[河南大学201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聊城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华农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①新闻价值标准;②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7舆论监督[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2、2007、2005年研;深圳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8新闻倾向性[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新闻倾向性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新闻倾向性受新闻客观性制约。


9报刊的四种理论[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1956年出版的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的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新闻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共产主义理论”。这四种新闻理论描述了四种大众传播体制。①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理论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非常严格,必须受政府控制。②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等。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它不但不受政府控制而且还可以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的功能;是一个自由的意见市场。③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该理论认为媒介为大众服务,并以自由意识论中的自由原则与需求为核心,完全脱离了政府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成部分。④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10软新闻[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业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师2005年研]


答: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11新闻框架[南开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人大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答: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一定的框架之中。


12新闻价值[宁波大学2019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人大2014、2008年研;复旦大学2014、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对于一个能成为新闻的事实而言,时新性是必备的,其他要素可多可少。所具备的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是一件特别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


13新闻舆论[河南大学2019研;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京大学2003年研]


答: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营造的舆论。通常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某一或某类新闻、强化(淡化)评论某一或某类新闻事件的方式,营造一定的新闻舆论环境,使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接受传播者的“洗礼”,以传播者期望的方式议论相关舆论客体,最终形成传播者期望的舆论结果,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在以新闻方式塑造舆论环境时,同样可能犯错误,即传播者可能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或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