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考古学与文博综合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7.简答龙山文化发现的意义。

答:(1)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1900年。早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近年在西安附近发现该文化晚期的甲骨文。

(2)龙山文化发现的意义

龙山文化时代,农牧业和手工业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社会财富增加,掠夺战争繁多,上层建筑领域发生巨大的变革,设防城堡的普遍出现,队里接济的产生,礼器以及体现奴隶主接济易市心态的饕餮纹和云雷纹问世,文字符号的发展,都反映了龙山文化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龙山文化是夏商周的起源,龙山文化的先民是现代汉族人的重要祖先。

8.庙底沟二期文化

答:(1)概况

庙底沟二期文化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而得名。这类遗存的器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演变的特点,被认为是该地区的早期龙山文化。年代约公元前2900~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及其附近地区,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已初步证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由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发展而来,而中原龙山时期各文化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来的。

(2)器具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除沿用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些器形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刀、蚌镰等。骨器有铲、镞、针等。此外,还发现双齿木耒的遗迹。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同仰韶文化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远远超过仰韶文化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家畜的种类也有了增加,出土了不少猪、狗、山羊、牛的骨骼,尤以猪骨最多。

(4)房屋建筑

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等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屋内居住面上常铺一层通常称为“白灰面”的白色石灰质。房屋结构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的单室或双室。

(5)窑室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窑结构中火道和火眼增多,能使窑室内的热力得到充分利用,窑壁上部向内微收成弧顶状,以便于封窑。这种结构的陶窑,可使陶土中的氧化铁还原,使陶器变为灰色或黑色。

(6)陶器

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器以粗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黑陶。陶器的制作有手制和轮制两种。

①纹饰

纹饰以篮纹为主,次为绳纹,有少量的方格纹、划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很少,纹饰为斜方格带纹,有数量很少的涂朱彩陶碗和彩陶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器的特征之一是器形多大型厚重,作风粗犷,有些器物的周壁有数道条带式的附加堆纹。

②器形

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鼎、斝、灶、盆、杯、碗、豆、罐、尖底瓶等。斝是新出现的器形,也是中原地区一种最旱的袋足炊器。大口深腹罐、鼎、小口尖底瓶、菱形带纹彩陶罐和红衣小陶杯等很多器形则承袭仰韶文化,代表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在意识形态方面,在陕西华县泉护村和河南信阳三里店曾发现对男性祖先崇拜的陶祖,反映出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父系制度已经确立。

9.简述大溪-屈家岭文化

答:(1)概况

大溪文化由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以长江中游西段两岸为分布中心,年代在距今6400~5300年间。屈家岭文化因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以江汉平原为分布中心,在距今5000~4600年间。屈家岭文化分前后两期,后期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溪-屈家岭文化可视为一个系列的文化。

(2)文化特点

①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中除了常见的穿孔石铲、斜双肩石锛和石镰外,有些遗址发现较多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甚至出现专业的石器作坊。纺织技术业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②经济类型

以稻作农业为主,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普遍发现稻谷壳印痕经过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有些遗址更发现了成片的水稻田和小型的灌溉设施。除猪、狗外,鸡、牛、羊可能也已成为家禽家畜。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比重在减弱。

③陶器

陶器中的器类齐全,圈足器发达,凹底器多,这是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缺乏的。有少量红陶黑彩、朱绘陶和彩陶,尤其是屈家岭的薄胎晕染彩陶和彩陶纺轮最具特色。

④建筑特征

早期出现了或为抵挡水患的城墙;晚期则出现一批城址。房屋有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两种,有少量连间式住房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较多使用竹材建房和红烧土造房。有的房子还有撑檐柱洞或专门的檐廊,或在墙外铺垫一段红烧土渣地面,形成原始的散水。

⑤丧葬制度

儿童与成人的葬制基本相同,屈肢葬和以鱼随葬是大溪文化特殊的葬俗。屈家岭文化墓葬多为竖穴土坑,随葬品多寡不一。

10.简述石峡文化。

答:(1)石峡文化概况

石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得名。石峡文化是距今约4800~4300年间,分布在南岭南麓的考古学文化。

(2)石器加工技术

石峡文化的石器加工技术相当高,选料讲究,充分利用切割、钻孔、磨制和抛光技术。有一批与岭南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器物:翻土用的石攫和大型的有肩有段石铲、木工用的大型厚体长身锛和成套卷刃圆凿、与宗教有关的玉琮、数量众多制作精良的石镞等。

(3)陶器

陶器以灰色为主色调,烧成温度约1000℃,部分为模制,个体大。最多见的是圈足器,其中的贮藏器以藏酒的壶较多,罐则是藏粮食的;其中的盛食器一般都有子母口、略深腹、圆底、圈足有裙状的和喇叭状的;三足的炊煮器也不少,其中又以浅腹、近平底、高足的“煎炒器”为多。所有陶器的装饰纹饰以各种式样的镂孔最具特色,其他有附加堆纹和极少量压印纹。

(4)墓葬制度

石峡文化墓葬的墓壁多经火烧,流行二次葬,次次都瘗埋随葬品,而且数量颇多。在已发掘的102座墓中,共出随葬品2400多件,而M42则占有151件。

(5)村落布局

现知1970年代石峡遗址的发掘区的北、西、南均有长房子,中间则为墓葬。这虽然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但却告诉我们:石峡文化的村落布局略有规划。

(6)经济类型

石峡文化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稻谷。石峡文化的经济类型是以狩猎采集为辅助的锄耕农业经济;人们讲究烹调、装饰、宗教、娱乐,生活充实、内容丰富;有权威在影响着人们的占有欲膨胀、贫富分化和共同意识。

(7)收到的文化影响

石峡文化受到昙石山文化、良渚文化、甚至典型龙山文化的影响;甚至是经海路来的影响。

11.简述“二里岗文化”

答:(1)概况

二里岗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根据郑州人民公园、邢台曹演庄、安阳小屯以及黄陂盘龙城等地的地层关系,二里岗文化早于小屯文化。二里岗文化包括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洹北花园庄等大量遗存在内的商王朝早期至盘庚迁殷这一段商代前期的文化遗存。在河南、陕西、湖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均发现有这类文化遗存。根据郑州二里岗和南关外的地层关系,可将二里岗文化分为早、晚两期。

(2)文化特征

二里岗文化的特征

①经济类型

在农业上已经较多地使用青铜工具,这些工具主要有翻土的锸和耜、松土的赙、砍伐的斧、修整木头的斫等。当然还有一些石器、骨器和蚌器,如收割用的石镰等。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粟和黄豆等,用石臼加工粮食。商人酗酒成风,酿酒技术相当发达。被称为五畜的牛、羊、马、猪、狗在郑州商城中均可见到,而以牛骨和猪骨为最多。但渔猎还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②陶器

陶器以灰陶为主,陶胎薄而均匀。常见的器类是作为炊器的甗、鬲、斝和夹砂罐,食器有豆和簋,盛贮器是盆和大口尊。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细绳纹为主要装饰。

③青铜礼器

已经出现了成套的青铜礼器。

④墓葬与祭祀

墓葬的大、小规格和随葬品相差悬殊,但几乎都有腰坑,较大型的墓葬有随葬海贝的,但不普遍。经常用人或动物作为牺牲来祭祀,但每次所用的数量很少。卜骨有灼有钻或有灼无钻,但不见有凿者。

12.简述红山文化积石冢。

答:(1)范围

红山文化积石冢包括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以辽宁省境内喀左县东山嘴的裸体女像和祭祀遗迹,以及牛河梁、“女神庙”和积石冢最为著名。

(2)牛河梁的积石冢

①地理位置

牛河梁的积石冢位于凌原、建平两县交界处,是建在特地选择的岗丘上,主要用作墓葬特殊人物的墓葬,因为用石块垒成冢丘,故名牛河梁的积石冢。

②Z2积石冢

3座积石冢东西向排列,中间的方形积石冢(Z2)规模最大:外围方形“石围墙”边长约18米、墙宽约3米,残高约1米。“石围墙”内空间约11米见方,中间部位建一覆斗状石平台,台底边长约3.6米,残高0.65米。平台内埋有1座石椁室墓。在Z2西面的Z1附近的墓葬中出土了著名的“玉猪龙”等玉器,以及在墓前排列成弧状的彩陶筒形器

(3)其他发现

在积石冢北面的另一山头上发现有“女神庙”、“女神像”和与祭祀有关的“炊址”。但在这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尚未发现聚落遗迹。综合之,这里是专供祭祀的“特区”。

(4)意义

这里所出土的积石冢、“女神庙”、“女神像”、玉器,乃至陶器影响了中国文明进程和文明起源理论的研究——“女神庙”和积石冢,包括玉器和整个“祭祀特区”都是文明的因素,但遗存所在地域并非以往所认为的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中原地区;并且,其年代约为距今5600~5000年间,早于龙山时代。

13.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答: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处于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全国:

(1)北方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①沙苑文化: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属“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时期的文化。

②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其中仅一件磨制石器。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③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距今1万年左右的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典型石器有石磨盘和磨棒,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

(2)南方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①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发现距今1.4万~2.1万年的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所用石器皆为打制石器,以小型石器为主。陶器制作粗糙,胎壁厚薄不均,可能由于烧造温度低的原因,釜可辨形状。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被称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

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是在江西省万年县发现的距今1.1万~1.4万年的遗址。发现有石、骨、角、蚌器,还发现了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早期陶器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遗址中发现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③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发现距今9000年~1万年的遗址。出土器物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全系手制。岭南的贝丘遗址所出有些文化遗存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3)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特点

①遗址面积都比较小。

②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

③磨制石器已经使用,不过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

④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辅以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14.什么是新石器时代?

答:(1)特征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主要特征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陶器、磨制石器和纺织技术的出现,以及定居生活的开始。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路博客1865年首先提出的。

(2)时间

在地质年代上已经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中石器时代时代过渡而发展起,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5000多年~2000多年不等。中国境内发现大批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3)文化分期

根据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绝对年代,大约为距今12000~8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可分为前、后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代,后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时代,即陶器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很少。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农业是一种“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

我国属于前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封开县黄岩洞、翁源县青圹吊珠岩,广西柳州市白莲洞第二期文化,台湾玉山,贵州省平坝县飞虎山洞第二文化层,黄河流域有陕西大荔县沙苑文化、青海省桂南拉乙亥,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科尔沁右翼中旗噶查等。

②新石器时代中期

中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8000~50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在各种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经济生活方面,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

③新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年代大约距今5000~40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地区都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进入到犁耕农业阶段。

15.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5个方面的变化: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转变了经济从渔猎、采集发展到了饲养和农耕。

(2)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从打制发展到了磨制。

(3)陶器的发明

人类逐步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人类熟食和定居。新石器时代开始时没有陶器,称“前陶新石器时代”;有了陶器后称“有陶新石器时代”。

(4)居住方式

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原始人类从寒冷潮湿的洞穴里走出来,盖起了半地穴式房屋,地势低洼地带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开始盖房定居,而且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村落(聚落)。

(5)穿着方式

穿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换下兽皮穿起了丝绵织物。

三、论述

1.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答:(1)姜寨遗址的发现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姜寨半坡的一处聚落遗址,其完好的保存,清晰的布局是前所未有的;在该地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2)姜寨遗址的布局

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

①居住区:居住区西南把临河作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的房子分为5群,有100多座。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

②窑场: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

③墓地: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

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2)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①房屋构造: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3类。

a.大型房子构造。大型房址发现的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呈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房屋的面积均达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设有门道,门内有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

b.中小型房子构造。中、小型房子的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②半坡类型墓葬: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

a.成人葬。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

b.儿童葬。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