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真题答案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1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
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
2.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
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
(1)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
(2)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于战争的频繁,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
4.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
(1)希腊神话
①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
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
(2)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
5.希腊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
(1)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2)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
①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
②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③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
(1)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2)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5.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1)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的质的差别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
(3)这派学者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因而形成所谓“诸天音乐”或“宇宙和谐”的概念,认为天上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
(4)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
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
①“小宇宙”类似“大宇宙”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
②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
6.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对柏拉图,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三、赫拉克利特
1.地位:西方早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的代表。
2.重要著作:《论自然》。
3.基本观点
(1)他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但明确地走唯物主义的方向。他在自然的杂多现象里寻求统一原则时,认为希腊人所说的地水风火四大原素之中,火是最基本的。
(2)在辩证观点方面,赫拉克利特也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结合体是由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异的,协调的与不协调的因素所形成的”。
(3)赫拉克利特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动和更新。
四、德谟克利特
1.地位: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
2.美学著作:《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等。
3.基本观点:“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
4.需注意的亮点
(1)他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
(2)他这个看法多少含有近代席勒和斯宾塞的“余力说”的萌芽。
5.贡献:较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
五、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其人: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的影响。
2.美学观点:主要的文献是他的门徒克塞纳芬的《回忆录》。
3.影响和意义:他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转变。
4.美学观点
(1)主要地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找社会科学的解释。
(2)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3)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见出美的相对性。所谓“相对”就是依存于效用,是有所对待的。
(4)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他接受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艺术摹仿自然”的信条,但是他反对把“摹仿”理解为“抄袭”。
六、结束语
1.在早期希腊,美学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2.苏格拉底是早期希腊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他把注意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到社会,美学也转变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在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以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2章 柏拉图
2.1 复习笔记
一、柏拉图的美学著作
1.专门谈美学问题的只有他早年写作的《大希庇阿斯》一篇。
2.美学的问题作为许多问题的一部分零星地附带地出现与大部分对话中。
3.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高吉阿斯》,《普罗塔哥拉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诸篇。
二、柏拉图的对话给读者带来的困难
1.在绝大多数对话中,苏格拉底都是主角,柏拉图自己在这些对话里始终没有出过场,我们很难断定主要发言人苏格拉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柏拉图自己的看法。
2.这些对话里充满着所谓“苏格拉底式的幽默”。我们很难断定哪些话是他的真心话,哪些话是摹拟论敌的讽刺话。
3.有些对话并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有些对话所作的结论彼此有时矛盾。
三、柏拉图对话中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这也是早期希腊哲学家所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2.文艺对社会的功用。
四、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1.当时雅典社会的剧烈的变化,贵族党与民主党的阶级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贵族党失势了,民主党当权了。柏拉图是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上的。在学术思想上他和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辩学派处在势不两立的敌对地位。
2.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的时代
柏拉图对荷马以下的希腊文艺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得出两个结论:
(1)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
(2)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
五、柏拉图的美学观点
1.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1)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的思想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
①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
②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2)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①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住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
②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
③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3)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分不开的
①他的错误在于辩证不彻底,“过河拆桥”,把本是由综合个别事物所得到的概念孤立化,绝对化,使之成为永恒不变的“理式”。
②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整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
(4)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
①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
②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概括化。
(5)柏拉图的第一等人和第六等人的分别与关系
柏拉图在《斐德若》里将人分为九等。第一等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第六等人是“模仿者”。
①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
柏拉图采取了当时一般奴隶主这样轻视艺术技巧的态度的原因:
a.他轻视奴隶和平民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而技巧或技术一般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b.他痛恨诡辩学派,而诡辩学派中有许多人为着教学的目的,爱谈文艺和修辞学的技巧,并且写了许多这一类的课本。
第一等人是包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第六等人则是运用技巧知识从事生产劳动的“手艺人”。
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心目中的“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并无须创作艺术作品,而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艺术美。
③凝神观照理式说的要点
a.“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
b.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
(6)柏拉图对于感性事物的美的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第一种就是在《大希庇阿斯》篇已经提到的“效用”的看法,这其实是苏格拉底的看法。
②第二种就是他在《理想国》里所提出的摹仿的看法。
③第三种就是他在《斐德若》篇结合“灵魂轮回”说所提出的一种神秘的看法,就是感性事物的美是由灵魂隐约“回忆”到未依附肉体以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
(7)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还有一个看法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一层,而艺术美和它就要隔“两层”。
2.文艺的社会功用
(1)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
(2)柏拉图的理想国公民与性格
①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
②柏拉图将人的性格也分为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
(3)柏拉图还检查了文艺摹仿方式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
柏拉图分析的文艺摹仿的三种方式:
①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和喜剧;
②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
③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
(4)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基本态度
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末,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的荷马,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
3.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1)灵感的两种解释
①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这个解释是在最早的一篇对话《伊安》里提出来的。
②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这个解释是在《斐德若》里提出来的。
(2)唯心哲学都是和宗教上神的信仰分不开的。柏拉图的灵感说的最后根据还是希腊神话。
(3)灵感说基本上是神秘的反动的。它的反动性特别表现在它强调文艺的无理性。
(4)柏拉图在提出灵感说时却也见出一些与文艺创作有关的重要问题
①理智在艺术中的作用问题。他也看到单凭理智不能创造文艺,文艺创造活动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所不同,他的错误在于把理智和灵感完全对立起来,既形而上学地否定理智的作用,又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释。
②艺术才能与技艺修养的问题。他也看出单凭技艺知识不能创造文艺,诗人与诗匠是两回事,他的错误也正在把天才和人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把天才和灵感等同起来,又形而上学地否定技艺训练的作用。
③艺术的感染力问题。
六、结束语
1.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
2.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对早期希腊思想家所留下来的美学上两大主要问题提出了极明确的答案
(1)就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
他歪曲了希腊流行的摹仿说,虽然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这是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
(2)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
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这个问题上他两个既不正确的看法:
①他因为要强调政治标准,就抹煞了艺术标准。
②他因为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就不惜压抑情感,因而他理想中的文艺不是起全面发展的作用,而是起畸形发展的作用,即摧残情感去片面地发扬理智。
(3)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他的迷狂说宣扬了反理性主义。
2.柏拉图的影响
(1)在西方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柏拉图的影响超过了亚理斯多德的。
(2)柏拉图的学园维持到公元六世纪,他的传统则一直没有断过。
(3)在西方近代两大文艺运动中,柏拉图都起了不小的作用。一个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个是浪漫运动。
(4)柏拉图对启蒙运动也并非毫无影响。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简答题
1.柏拉图的迷狂说。[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禀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2.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它对模仿说的发展则在于,指出艺术不仅能把握个别现象还能把握一般本质,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艺术的真理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2)“模仿说”对自然主义文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论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模仿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最后的体现。它是现实主义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立场的极端化。自然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美国的德莱塞、诺里斯、杰克·伦敦等。
总之,柏拉图及其“摹仿说”不但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后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功利论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3章 亚理斯多德
3.1 复习笔记
一、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1.亚理斯多德对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
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影响。
2.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亚理斯多德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1)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词学》。
(2)亚理斯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①这转折的关键在于亚理斯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②这是一种方法上的转变。亚理斯多德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写成了欧洲第一部逻辑学(《论工具》)。
(3)亚理斯多德把一些其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领域里
①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
②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
③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影响和意义:这些相关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的应用对亚理斯多德的许多文艺见解的形成是有重大影响的。
3.与方法相联系但比方法更基本的转变是哲学观点的转变
亚理斯多德在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中迈进了一大步,尽管这转变还不彻底。
(1)他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
(2)亚理斯多德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终究是不彻底的,充满矛盾的,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
①他对事物成因的看法。依他看,一切事物的成因不外四种: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最后因。
②亚理斯多德的矛盾还表现在他对人类活动的看法以及根据这个看法而对全体科学所作的区分。他认为人类活动不外三种:认识或观照、实践行动、创造。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1.亚理斯多德的“摹仿”说与艺术的关系
(1)亚理斯多德把“摹仿”看作艺术的共同功能,他在“摹仿”这个名词里见到一种新的远较深刻的意义。亚理斯多德见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摹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
(2)亚理斯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决不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形象),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诗学》中的三种不同的摹仿对象
(1)简单摹仿自然;
(2)根据神话传说;
(3)“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
这三种不同的摹仿对象,其实也就是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
3.“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的两种解释
(1)唯心主义的解释,就是艺术家凭主观而对事物加以“理想化”。
(2)唯物主义的解释,那就是承认这是理想化,而这个理想却不单纯是诗人的主观产物而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形成的。
4.亚理斯多德肯定了神话的虚幻性
他区别出“合情合理的(即于理可信的)不可能”和“不合情理的可能”,而认为前者更符合诗的要求。
(1)“不合情理的可能”:偶然事故,虽可能发生,甚至已经发生了,但不符合规律,显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2)“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假定某种情况是真实的,在那种情况下某种人物做某种事和说某种话就是合情合理的,可以令人置信的。
5.亚理斯多德论诗与其它艺术,经常着重有机整体的观念
(1)这和他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看法分不开的
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整体是部分的组合,组合所应根据的原则就是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
(2)有机整体观念在亚理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是最基本的
①根据这个观念,他断定悲剧是希腊文艺中的最高形式,因为它的结构比史诗更严密。
②根据这个观念,他断定叙事诗和戏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不是人物性格,因为以情节为纲,容易见出事迹发展的必然性;以人物性格为纲,或像历史以时代为纲,就难免有些偶然的不相关联的因素。
(3)在亚理斯多德的美学思想中,和谐的概念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的,即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贯的整体,才能见出和谐。
6.亚理斯多德看文艺问题,主要的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所以抛开了过去的一些神秘观念。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1.亚理斯多德的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
他对诗和艺术进行辩护: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因而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的。
2.亚理斯多德指出的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
(1)摹仿本能,摹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得知识,所以能产生快感;这是有关内容的,把摹仿和学习联系起来,这也就肯定了文艺反映现实的认识作用。
(2)爱好节奏与和谐的天性,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见出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这是有关形式的,和谐与节奏即属于上文所说的“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3.亚里斯多德的两个极重要的关于悲剧的理论
一个是悲剧主角的“过失”说,一个是哀怜和恐惧的“净化”说。
(1)“过失”说
亚理斯多德要求一切合理,在《诗学》里从来不提希腊人所常提的“命运”二字,并且明白地谴责希腊戏剧所常用的“机械降神”,即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境就请神来解决的办法。
(2)“净化”说
①“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它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
②亚理斯多德反对悲剧用善恶报应的“圆满收场”而力持悲剧情节的转变应该由福转祸,收场定要悲惨,并不单纯地从文艺标准出发,他的“净化”说带有社会的道德的考虑。
(3)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局限性
悲剧的主要的道德作用决不在情绪的变化,而在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亚理斯多德虽然引用过赫拉克利特的和谐起于矛盾斗争的统一那个重要的学说,却没有把它应用来解释悲剧,这就是他的局限处。
4.对于一般美学原理来说,亚理斯多德的净化说里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他认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文艺激发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净化作用和不同的快感。
5.亚理斯多德也是心理学的祖宗,无论是在《诗学》里还是在《修词学》里,他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心理的分析,特别是考虑重要问题,都从观众心理着眼。
6.事物如果要显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
7.亚理斯多德关于喜剧和丑的观点
(1)把“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喜剧里不但摹仿的对象丑(人物),而且摹仿的成品(面具)也丑。这种丑的存在却不妨碍人把喜剧作为艺术来欣赏。
(2)“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这句定义是深刻的。
(3)悲剧定义中着重行动情节,喜剧定义中却着重人物性格的丑陋乖讹,这种分别是正确的、重要的,一般戏剧作品都可以证明。
四、理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1.亚理斯多德从社会观点看文艺,往往不免流露一些他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
2.亚理斯多德在《政治学》里所设计的文艺教育,也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一样,只以统治阶级的青年为对象。
3.亚理斯多德和柏拉图一样,对于职业性的技艺以及把文艺作为职业性的活动,都是极端轻视的。
4.最根本的还是亚理斯多德对文艺所采取的观点完全是静观的观点。
五、结束语
1.亚里斯多德在西方文艺思想界发生长久深刻影响的原因
(1)总结了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
(2)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
(3)他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性的有关美学的著作。
2.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其看法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现实主义
他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但是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他的看法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主义的。
(1)他放弃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2)他还批判了柏拉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诗的灵魂在它的内在逻辑,要表现出某种人物在某种情境所言所行,都是必然的,合理的,具有普遍性的。
(3)从普遍性与必然性两个概念出发,他又建立了艺术有机整体的概念。
(4)由于他要求一切有科学的解释,他也放弃了希腊人所深信的命运观以及柏拉图所主张的灵感说。
3.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他经常把这问题和文艺的心理根源与心理影响问题摆在一起来考虑。他总是把美和善、文艺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问题的。
4.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的特点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由于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影响,不但有些唯物主义因素,而且有些自发的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1)诗的真理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这不但已建立了典型说,而且也已隐含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定义;
(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这里已见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
(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不应象柏拉图那样片面地从政治观点看艺术,这里已隐含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
(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情节的内在逻辑要求布局有头有尾有中部;这里已隐含内容与形式统一而内容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5.亚理斯多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在主张上层统治人物才能做悲剧主角,轻视技艺和文艺职业以及把静观悬为文艺的最高理想等方面,他反映出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暴露出他的历史局限性。
<<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