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考研真题复习重点
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此外还精选了部分名校的考研真题,并提供详解。
第一单元 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
一、概念题
1新闻学[中南财大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和它的载体——由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所组成的新闻事业,研究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新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等。狭义的新闻学专指理论新闻学,即通常所指的新闻理论。
2新闻理论
答: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新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①解释新闻现象、解释人类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②以理论自身的品质和精神,不断反省自身,开拓新的理论境界,有自己的价值追求;③导引人们理解新闻现象,批判和反思新闻现实,并在理论的规范指导之下,改变或改造现有的新闻现象、新闻现实,开辟和建构新的新闻传播景象。
3新闻传播起源的“好奇说”
答:新闻传播起源的“好奇说”是唯心论者对于新闻起源的一种观点。“好奇说”单纯地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生理需要去解释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该观点认为,人总是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形成报刊的最根本的条件是好奇本能。正是这种好奇心,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这种观点试图从人的心理或生理上去寻找新闻产生的根源,用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或人的欲望本能来解释新闻这一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4戈公振[人大2013年研]
答:戈公振(1890—1935年),原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既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1913年入上海《时报》工作,由校对、助理编辑、编辑升至总编辑。1920年创办《图画时报》,为第一个报纸画刊。1925年至1931年间,曾经先后兼任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曾参与组织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研究。1928年回国后,应史量才的邀请任《申报》总经理助理,负责为革新报纸业务和改进管理制度作调查研究。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1935年8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10月22日在上海病逝。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从东北到庶联》等,还有译作及多篇论文。其中,他的《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5《实际应用新闻学》[北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8年研]
答:《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的新闻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把他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实际应用新闻学》就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的。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6《解放日报》
答:《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廖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1942年的整风改革后,《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7《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答:《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文章指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事实;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定义的不同观点。
答: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新闻”的定义尚未有一致的观点。新闻定义的不同观点主要包括:
(1)古代对新闻的定义
①唐代:“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这里的“新闻”,含有时事报道的意思。
②宋代:“新闻”这个词和报纸相联系。当时,人们把流行于民间的非官方小报称为“新闻”。又新又快地传播信息是小报被称为“新闻”的原因。
(2)“新闻”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的三种含义
①指“新闻纸”“新闻业”。“新闻”具有新闻纸即报纸的含义。此外,“新闻”一词在美国《大百科全书》和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有“新闻业”的含义。
②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③指新闻报道体裁。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电视报道、新闻纪录电影和电视新闻纪录片等各种纪实性的体裁和形式。
(3)国内外有关新闻的定义
①不成文的新闻定义。
这些定义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往往从商业的观点出发,以新闻的可售性作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的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猎奇、反常、趣味和刺激,这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对新闻的理解,是新闻定义“性质”说的典型代表。
②新闻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
a.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把新闻看成是一种完全按照新闻从业者主观意志可以随心所欲解释的东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新闻观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反映。
b.认为新闻就是事实。这种类型的新闻定义,虽揭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未能说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如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曾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c.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该定义由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
d.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信息和新闻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信息和新闻都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及其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决定信息是不是新闻的因素包括:
第一,必须是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第二,必须有新意。新闻的“新”,首先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其次是新闻报道要敏锐捕捉生活中最新变动的事实,并通过富有新意的报道将这个事实反映出来。
第三,必须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
第四,必须公开报道。未经公开报道的事实仍然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新闻,只有通过公开报道,事实成为新闻了,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陆定一关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
①对陆定一的新闻定义评价。
a.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事实和新闻的关系作科学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事实和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两者万万颠倒不得,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b.不仅划清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界限,还深刻批判各种“性质”说,澄清当时留存在人们头脑里的一些模糊认识。
c.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了当时和以后好几代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为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②对陆定一的定义的完善和补充——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未知、欲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
a.新定义保留了陆定一新闻定义的精髓——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b.新定义从新闻报道者和新闻接受者两个角度,对新闻作比较完整的表述,要求新闻报道者报道的既是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又是满足新闻接受者所需要的“未知”“欲知”和“应知”的事实。
c.新定义更能体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现状,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
2简论新闻理论对当代新闻工作的意义。[湘潭大学2009年研]
答:新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即对实际经验中所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新闻理论从社会的新闻活动(包括专业新闻工作)的全局出发,系统地告诉大家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只有既懂得应该怎么做,又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创造新的工作经验,才能把新闻实践不断地向前推进。这就是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新闻事业反映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动决定了新闻事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新闻改革只有遵循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新闻学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新闻学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哲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等许多学科中的成果。在新闻学的今后发展中,还将继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过分强调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拒绝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这是狭隘的。同时,没有对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就难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正在快速发展,从新闻体制到新闻业务都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快速发展的实践,不断变化的媒体,都迫切需要理论的总结,也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3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璜的《新闻学》
徐宝璜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9年12月由北大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的名义出版。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正如徐宝璜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说,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
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徐宝璜曾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
(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对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在戈公振的著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由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并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该书的编辑方法。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至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
<<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