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范围参考书
韩愈侧重于道德教化,柳宗元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注重道德教化,所以韩愈写下了像《原道》、《原性》、《原毁》那样专门性的哲学文章。柳宗元则一再申明,他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人事,他就是主张“道”要接触到实际事物。因此,他在被贬之时,胸怀“穷”也要“兼济天下”之志,精心治理柳州,政绩彪炳,他的美政被当地人民传为佳活。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他也提出了“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观点,肯定了文学评价、批判现实的作用。
③论“道”的角度不同
韩愈的文章反复表示要“无诱于势利”,但他干求仕进的愿望很迫切,文章内容大都围绕着得人进贤之道,论述士人的道德修养,排斥士大夫中不利于行道的歪风陋习等等;柳宗元则多从典章制度,时令刑政,天人关系以及辨析先秦典籍等方面立论。尽管柳宗元也声称自己取道之原为“五经”,但他分论所“本”,论道虚之,实为论文。柳分论“五经”之“本”却要避免“襄公好霸”,因时地之异而取其所需,这是对儒道传统观念的变革,使儒道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16.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骈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饬之美;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17.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不同。(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在思想内容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中唐咏史怀古诗多吊古伤今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艺术表现上,以写景为主,长于情景交融。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2)晚唐咏史怀古诗多追忆与感伤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咏史”多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商隐的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18.简要说明李商隐对诗歌艺术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尤其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极佳。李商隐对诗歌艺术的贡献主要有:
(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
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
(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他所创写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寓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4)充分挖掘七律、七绝两种体裁的文学潜能
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李商隐确实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19.简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他的词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王国维曾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
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周济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并称赞它“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也称他有“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书者也”,都是指的这一特色。
(2)本色和真情性的自然流露
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例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对于那种离恨愁肠缠绵郁结、深远不绝的描写,就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和概括力,能道出各种各样抱愁怀恨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3)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写情来说,化抽象为具体,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可感的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意绪和心境。如“粉英含蕊自低昂”(《谢新恩》),“百尺虾须在玉钩”(《采桑子》),就通过自低昂的花枝和垂挂在玉钩上的长帘,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作者那孤寂的处境和慵懒而毫无生趣的心情。另一种是通过比喻,将很难表现的一种思绪,具体化为一种可感的视觉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上面提到过的以春草比喻离恨,以东流的春水比喻长愁,就是很著名的例子。
(4)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
语言自然、精炼、明净,在古典诗词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词句,明白如话,似脱口而出,实际是经过精心的提炼而不露一点痕迹,流畅而富于情韵,明净而含蕴丰富,不浅、不露、不生、不涩。
20.谈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李煜词被王国维评价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大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其词高超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
(1)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①不镂金俪玉、刻意雕饰。李煜作词很少使用修饰成分,尤其避免使用“珠”、“翠”、“兰”、“香”、“绮”、“罗”、“锦”、“绣”等词语。
②不堆砌实词,使用虚字入词。《虞美人》这首后期小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尽的哀愁。
③不过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语序。其词作的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云流水之感,清爽明快,极近口语,语气连贯,表达思想更为准确;语言不仅具有本色美,而且具有醇厚的诗意。如:《渔父》、《破阵子》。
(2)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
注重采取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感浓缩于同一词中,体现出强烈的时空概括性;而且,其概括往往是人们经常见到、感到、体验到的典型事物、典型心理和典型感受,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浪淘沙》这首后期作品,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抒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字、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
(3)词作通篇和谐完美
①在立意谋篇上,做到声情与文情协调一致。早期的《浣溪沙》、《菩萨蛮》、《渔父》等调,声情细腻平和;晚期的《破阵子》、《乌夜啼》等,拍式错落,抑扬顿挫;
②依据感情的发展变化结构篇章。
③重视结句。如《玉楼春》,读后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真实”,情真景真事真,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他痛苦,就痛快地宣泄,真实地倾诉;他快乐,也毫不遮掩,纵情开怀。全词境界一闹一静,开篇宫殿内灯火辉煌、宫女艳抹浓妆,结尾春夜月下纵马,疏旷清静。看来后主还真能享受。
(4)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①比喻、夸张、象征同时运用。
②运用直抒胸臆的赋法,很少借用男女别情来比兴寄托。
③突破在惨绿愁红的物象渲染中流露感情的传统写法,而喜用简练的笔墨勾勒而不加烘托的白描。如《长相思》。此曲为李后主为其妻娥皇所作。她和李煜这桩政治联姻,可谓“无心栽柳”,二人洞房定情,从此与子偕老,痴爱至死。据说大周后回家探亲,只三两天,对李煜而言,漫漫长夜,只好赋词以消解相思。因而作《长相思》。上阙写娥皇离家前的装束,清丽超脱又仿佛闻见女儿家身上的淡淡胭脂香。下阙写雨打芭蕉,表达凉风长夜,有人寂寞相思稠。
(5)鲜明具体的形象
①注重人物的动态描写。如《菩萨蛮》这首艳情词素以狎昵真切著称。
②笔下的景物大都处于变化流走之中,呈现出一种波荡不平的动势。
③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和认识,把内心世界外在化、具体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6)善于创造自然浑成的完美的意境
①意境多为一幅幅纯真自然的传神的生活画面。
②后期注重触景生情,词作景淡而情浓。
(7)清婉沉着的艺术风格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即后主词不同于温之浓艳、韦之清丽;能柔能刚,能婉能直,情率之中饶有风韵之致,不出婉约一派。
21.介绍并评价“花间词派”。(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花间词派”简介
五代后蜀时,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
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温庭筠,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风格绮艳婉丽。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花间词派”简评
①花间词人具有不同于传统诗人的传达闺情的方式
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者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传达闺情的方式。
a.他们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在意象、意旨方面有独特之处。
b.花间词意象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之物的盛或衰,出现时都对应着女性的孤独哀愁,具有“泪滴黄金缕”的意味。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排布意象挥就成篇。
②花间词多面目雷同且缺乏真情
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a.绮情闺怨是花间词的第一主题,这主要是因为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
b.《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希济的《定西蕃》,表现塞外荒寒,征人梦苦,风格苍凉悲壮;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
五、论述题
1.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经过众多诗论家的复古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才渐渐改变了这个局面,具体表现为:
(1)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
①陈子昂
陈子昂登上文坛后,大力倡导革,《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编序》是其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a.提出“兴寄”说
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为此陈子昂提出“兴寄”说,要求诗歌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b.提出“风骨”说
要求诗歌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以及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也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②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他们提倡刚健骨气,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成为初唐诗歌的一股新生力量。
a.题材内容的扩大。江山大漠,市井农村都被写入他们的诗歌中,并且始终表现出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b.对诗歌格律形式做了有益的探索。五言八句的律诗初步定型。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2)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实践
①陈子昂复古诗学的实践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这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人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②初唐四杰复古诗学的实践
初唐四杰的创作个性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综上所述,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以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和高昂的激情提出复古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创作实践,一扫初唐时期以上官体为代表的骈俪的馆阁诗风,初步展现了大唐气象,是中唐韩柳复古运动的先声,影响深远。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边塞诗也可谓一枝独秀。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表明了边塞诗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唐代边塞诗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此外,其主题内容也随时局的变动而不断发展演变,具体表现为:
(1)抒发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自初唐到盛唐,边境战争持续不断。频繁的边境战争,在客观上却刺激了文人谋求进身之阶、建不朽功勋的欲望,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在许多诗篇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志士立志投笔从戎、立功边塞。例如岑参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鼓励友人象汉将窦宪那样建立边功,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精神;还有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表明慷慨请缨的壮志的,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立功边塞的心愿,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2)揭露将帅的昏庸无能,礼赞普通兵卒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
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尖锐的笔调鞭挞将帅的昏庸无能,对戍边的普通士卒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普通士卒所表现出的报国精神给予热情赞扬。高适的《燕歌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除写边疆生活腐化外,还有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举措失当,以致边事不修,边防危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军民苦难,如李白的《古风》之四,发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浩叹。
(3)颂扬沙场老将身居陋巷,日思报国的高尚品格
对于那些年事已高,不能重返沙场的老将来说,其壮志未酬的感慨尤其令人感动。边塞诗人们的目光没有遗漏这些老将们的感受,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高尚情绪给予了热情的颂扬。王维的《陇头吟》和《老将行》是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其中,王维的《老将行》长达三十句,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生的可怜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最后十句请缨的诗是这样写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天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描绘了这位老将在国难当头之际,忘却自我,整顿衣甲,重操干戈,决心杀敌报国的精神风貌。
(4)揭露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卑劣行径
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少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愿望。陈子昂的“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批评朝廷滥用武力解决民族纠纷。杜甫的《兵车行》谴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黩武国策,并通过他的《后出塞》之二一诗,提出了边防上用兵应有节制的主张。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有的诗人提出了希望民族间和平相处的善良愿望,如常建的《塞下曲》写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当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都是这种愿望的形象体现。
(5)“闺怨”和“征人怨”
“闺怨”和“征人怨”是边塞诗中带有普遍性的主题:
①“闺怨”主要抒写征人夫妻分离后,思妇想念夫君的哀怨情绪,如高适《燕歌行》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首”;沈佺期《杂诗》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张仲素《金闺怨》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处向金微”写了征人妇的梦境。
有些诗歌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别具匠心,如王勃的《采莲曲》:“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由采莲而联想到关山阻隔的征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更是别出心裁。
②“征人怨”主要写新兵离开家乡、离开故土的痛苦心情,如李白《古风》之四的“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李益《从军北征》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则是写沙漠地区征人的思乡。
(6)边塞风光的描写
边塞风光的描写,是边塞诗的另一大主题:
①写边塞自然景物的最多,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出塞宣慰途中所见风物的素描;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写的是边塞的严酷气候;同类诗作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绘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地雪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对西北荒漠中边城的描写,都是风景诗中的压卷之作。
②有的诗反映了边地民族的风俗民情,如高适的《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的“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部落曲》),都是分质朴的写实之作。
③有的是写战争中的小景,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胡震亨曾论杜甫诗云:“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请依据原文,举例分析杜诗的特点及成就。(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杜甫被誉为“诗圣”,他是一位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为:
(1)杜诗的特点
①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杜甫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
a.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b.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③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④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2)杜诗的成就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有:
①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律诗的写作内容不仅有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思亲,还以时事人诗。为了扩大表现力,他还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还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优秀之作。
②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具体表现为:a.他的诗歌具有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例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b.与作者个人的遭遇和审美有关。
③对仗工整,注重炼字酌句
杜甫有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和语言功力,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深入的洞察力。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诗歌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和功业。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问,含有八意,可见杜甫语言的精练。杜甫律诗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名句,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虚词不虚,对账工整。
④以议论入诗
以议论入诗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议论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大量地运用在各种诗歌中,还是杜甫开其端。议论与抒情、形象有机的结合。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议论表达了无限的哀痛,令人黯然神伤,同时也塑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总之,杜甫诗歌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诗的叙事议论源自《诗经》,悲歌慷慨与《离骚》相近,缘事而发是学习乐府,浓烈抒怀是类似建安诗歌。在诗的表现形式上,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五七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习杜审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的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
4.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说明杜甫诗歌对后世创作的主要影响。(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都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杜甫诗歌对后世创作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1)杜甫诗歌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诸体兼备,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范本
杜诗的叙事议论源自《诗经》,悲歌慷慨与《离骚》相近,缘事而发是学习乐府,浓烈抒怀是类似建安诗歌。在诗的表现形式上,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五七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习杜审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的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
(2)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现实主义特色影响深远
“诗史”,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杜诗大量地表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许多历史事件,具有认识价值,又可以弥补历史书的缺载。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抚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了天宝后期动乱将要到来的社会风貌。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倒长安,在长安,他又写下那些忠君爱国的名作,如《春望》、《哀江头》等。其次,杜甫的一些诗歌虽然写的是个人的情感和遭遇,但是由于作者能够将其和动乱的时代相结合,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所以从中仍能感受到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心理动态。如:《秋兴》这组诗,熔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再次,“诗史”不同于历史书,史书之记载时间,杜诗却提供比史书更加的广阔、更加具体、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最后,史书要求客观冷静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则充溢着强烈的感情。
(3)承前启后的诗圣,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从唐诗的发展来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被后人成为“诗圣”。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为历代士人所敬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杜甫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可以说,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5.结合具体文学史料,就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诗歌创作实践情况,作一简要述评。(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①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喻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④强调诗歌创作浅显易懂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存真,形式须流利畅达。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2)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
①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白居易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观刈麦》是元和元年诗人为盩厔尉时写下的一篇较早的作品,诗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起,中段细述农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哀痛,最后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结束,于真切自然的描写中见出“田家”的巨大不幸,作者的反躬自责也显得分外深刻。如《村居苦寒》前半写“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的贫民,后半写“褐裘复绝被,坐卧有馀温”的自己,两相对照,发为“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的感慨,真情挚意出自肺腑之间;《宿紫阁山北村》通过自己的亲身见闻,真实地表现了神策军“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的蛮横强暴,最后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的讽刺之语结束,笔锋直指作为神策军统领的宦官。
②乐府诗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在《新乐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推那篇批判宫市和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的《卖炭翁》。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此外,《新丰折臂翁》和《杜陵叟》也是以老翁为表现对象的诗作,前者写一位六十年前为逃兵役而“偷将大石捶折臂”的老人的不幸遭遇,借此对不义战争进行了谴责;后者以沉重的笔触,描写了天灾人祸袭击下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惨状,带着强烈的批判。
总之,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以至时人罕能知者;在后世则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6.论述韩愈的散文风格。(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韩愈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为:
(1)气势磅礴,感情强烈
韩愈散文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2)说理、叙事、言情的融合统一
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准确、生动、凝练、独创的散文语言
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7.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特色比较。(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特色比较:
(1)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相同点
①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观范(观念、实践、辞采、语言)
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②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韩愈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诸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与韩文相比,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椎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不少论说文则具有“笔笔锋刃,无坚不摧”的特点。
(2)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不同点
①散文的文体上,韩愈的散文多以论说文、杂文和碑文为主,柳宗元的散文则多以杂文和山水游记为主;
②散文的风格特点上,韩愈侧重大的教化,柳宗元侧在解决实际问题
韩愈的散文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等,思想陈旧,少文学色彩,价值不高;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不少篇章还有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此值得重视,如《师说》。韩愈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韩愈的传记、碑志中不仅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而且还借以发表议论,寓讽喻,表现出强烈的爱憎之情,如《张中丞传后叙》和《柳子厚墓志铭》等。
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忧愤,如《答问》、《起废答》等。一是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憎王孙文》等。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黔之驴》、《三戒》等。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如《永州八记》等。
8.谈谈唐代传奇小说与六朝志怪的关系,并例举唐传奇在各时期的代表作。(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唐代传奇小说与六朝志怪的关系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史上不同的两个阶段,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六朝志怪是唐传奇的准备阶段,而唐传奇预示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①六朝志怪小说为唐传奇的“有意为小说”奠定了基础
六朝志怪小说的作者虽非有意识进行虚构,但小说本身却有了很多明显虚构的情节,这说明六朝志怪小说的作者无意中已经在创作中渗透了文学因素,而这正是六朝优秀志怪小说出现的重要原因,也客观地为唐传奇的“有意为小说”奠定了基础。
②六朝志怪小说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唐传奇产生一定影响
六朝志怪小说中已经显露出来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确立了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并对唐传奇作者产生影响。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优秀志怪小说,已远远超越了“残丛小语”的局限,表现出系统而成熟的艺术成就。从故事内容方面来看,很多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从具体艺术手段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提高小说叙事的艺术性;能充分发挥细节描写的长处,对场面、人物动作等进行细节性的描写和渲染,造成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运用多种叙事手段,在叙事中穿插诗歌,增加小说的文学色彩等等。而这些高超的艺术表现都直接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
③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的作者都是有意地借小说来揭露现实,抒发情怀,表现民众的追求和愿望,反映出同样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a.借助非现实的情节反映现实,展现生活,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
《搜神记》堪称代表。《搜神记》中的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正充分反映出六朝志怪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韩凭夫妇》、《干将莫邪》、《董永》、《天上玉女》、《吴王小女》、《李寄斩蛇》等名篇,或揭露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残暴罪行,或歌颂人民的纯洁爱情和对压迫者、对封建迷信的反抗精神,或通过丰富巧妙的幻想,反映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六朝志怪小说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表现出六朝社会生活的本质,而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唐传奇中同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b.从唐传奇本身的发展史来看
<< 上一篇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