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9.简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投机性和反动性。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逐渐将其政策重点转移到反共反人民方面。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其政策转变的重要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整顿党务,研究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斗争。在抗战问题上,蒋表示只要能保存华中华南就可与日罢战言和。并希望通过整理党务来强化国民党,加紧进行反共斗争。会议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并决定设置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的指挥,由蒋介石任委员长。

(2)影响: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略调整的标志性会议。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革命力量发展较快,也由于日寇灭亡中国的策略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这就使得国民党蒋介石虽然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裂国共合作,虽与日妥协,却不敢实行。这种既抗日又不积极作战,既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国共合作的两面政策,就是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基本特点。

10.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三方的政策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1)日本: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的长期化、国内困难的加剧以及外交上的孤立,迫使日本政府开始重新检讨对华策略。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把以往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把重视国民党正面战场,轻视敌后战场,改变为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并于1938年11月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改变“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分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12月,又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重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声明明确表示了对国民党政府招降的条件,并从反蒋开始转变为拉蒋。

(2)国民党:在日本的诱降政策下,国民党政府抗日更加消极,而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增长,使国民党的政策重点由抗日逐渐转向反共。从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到1939年1月的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政策不断调整,最终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和“整理党务案”等反动政策,并在之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

(3)共产党:针对日本和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共产党在抗战两周年纪念的对时局宣言中提出了“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动摇妥协指明了方向。这之后,在解放区战场上,共产党放手发展抗日力量,粉碎敌人“扫荡”,巩固根据地,使革命力量不断发展。

11.简述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政策。

答:日本对沦陷区的统治是异常严酷的。

(1)政治军事方面。1938年底,日本首先在华北推行“治安肃正”运动。1941年春又扩大为更残暴的“治安强化运动”,强化法西斯的保甲制度,采用“圈村”、“并村”,建立伪地方组织等手段,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统治。在华中、华南地区推行“清乡运动”。日伪军配合向新四军、游击队活动地区进行“扫荡”,进行大规模的“肃清战”。日寇妄图通过“清乡运动”强化伪政权,消灭作为心腹之患的新四军,榨取江南的财富。

(2)经济掠夺政策。日本在华中、蒙疆地区疯狂掠夺日满缺乏的资源(特别是地下资源)。工矿业方面,日本采用“军管理”、“委托经营”的掠夺方式。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日军采用了强占土地、征收捐税、强制低价收购农产品、直接掠夺粮食等方式。除此之外,劳工也成为日本掠夺的对象。

(3)进行奴化教育,欺骗宣传。沦陷区的教育完全适应日本的奴化政策的需要。高等、中等甚至小学教育为日所控制,日语被列为必修课,教科书亦被篡改以适应日本侵略者钳制沦陷区正常教育的需要。社会宣传为日寇控制,报刊、影视主要进行“中日提携”、“大东亚共荣圈”及“皇军”战绩的宣扬。

12.简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1)历史背景:①在尖锐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共产党展开进攻。②民族资产阶级存有资产阶级专政的幻想。③为在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从理论上建设共产党,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2)主要内容: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此文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所阐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有承继关系,并有进一步的发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以五四运动为界,其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个革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

①革命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②革命的经济纲领:将操纵国计民生的银行、工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等,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革命的文化纲领: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3)影响:①《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战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它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论调,论证了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②提出了革命的不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驳斥了“一次革命论”的反革命论点,从理论上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的猖狂进攻。

③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近100年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④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明确划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历史范畴,深刻揭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

1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历史背景:

①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投降反共逆流仍然存在。

②中日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英美等国与日本矛盾的无法协调,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等争取时局好转可能性的存在。

③共产党内滋生的“左倾”情绪开始成为党内的主要危险。他们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主张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无限制的斗争。

(2)为此,毛泽东于1940年3月和12月,分别写了《目前抗日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两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的总方针。主要内容是:

①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壮大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创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全国的民众运动,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扩大民主宪政运动。这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基点。

②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间派的态度容易动摇,但他们有很大力量,往往可以成为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统一战线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即: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逐步取得胜利。

③反对顽固势力,就是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投降政策采取坚决斗争并加以孤立的政策。顽固派一面主张团结抗日,一面又摧残进步势力。相应地,一方面要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内,另一方面,又要同他们的反动政策作斗争。对顽固派的斗争必须实行“有理”、“有利”、“有节”这三个原则。

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原则和各项政策,是无产阶级坚定的原则性和斗争艺术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4.简述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或者可问皖南事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答:(1)历史背景:

①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

②同盟军与轴心国两方面的力量都想拉拢蒋介石,从国际形势上抬高了蒋介石集团的地位。

③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力一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

(2)经过:

①1940年7月,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取消陕甘宁边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及作战区域的所谓“中央提示案”。此案的提出是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先声。

②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皓电的发出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11月9日,中共中央复佳电,坚决拒绝国民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限期撤到黄河以北的命令。但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到长江以北。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以何、白名义发出齐电,强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底前全部撤至黄河以北。但蒋密令顾祝同若新四军至限期(12月31日)不北渡,应立即解决。在此情形下,将皖南军部迅速北移是正确的方针。但项英在“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延误了北移时机。直到1941年1月初才在中央的严厉督促下转移。

③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的部队9000多人从泾县云岭出发。5日到达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6日,顾祝同所属上官云相等部在蒋“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密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新四军与敌进行了七昼夜的激战,伤亡惨重。叶挺为保全部队,主动往上官总部协商,被扣押。14日,新四军除2000人冲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项英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后,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第二次反共高潮至此达到了顶点。

(3)影响:①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10日,中国共产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针对皖南事变暴露出来的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真面目,共产党坚决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大力宣传国民党破坏抗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的野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护,博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声援,不仅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使新四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华中、华北解放区的对敌斗争与各项建设事业更加深入开展。

②全国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中间派等转变立场,开始同情和支持共产党,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处于孤立地位。这种政治情况的变动,人心的向背,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15.简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建设的情况。

答:(1)有利因素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经济建设非常重视,大后方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因素:

①战时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需要,迫使国民政府开始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克服了政出多门的弊端,这对于战时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经济政策重心向有利于西南建设的方向倾斜。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直接干预经济,为战时需要服务。国民政府鼓励工矿业等的发展,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③沿海工厂的内迁对于战时后方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沿海工业技术力量流入内地,也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④由于抗日战争需要大量军用物资;沦陷区大量人口涌入后方,人民生活需要更多的日用品;战火连天、交通中断,工业品难以进入内地等原因,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

(2)不利因素

①由于准备不充分及运输环节的制约,沦陷区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工厂迁出数量有限,对于后方经济建设是一大缺憾。

②抗战初期国统区物价比较稳定,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关、盐、统三税收入大大减少,但财政支出特别是军费支出却大为增加。为平衡收支,弥补亏空,国民政府不断增发纸币,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③物价直线上升,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加上国民政府实行过严的经济统制政策,自1943年起,民族工业开始走下坡路。

④国民党四大家族依靠政治特权和经济掠夺,使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迅速膨胀,压制了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建设的成果

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积极进行交通建设。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在内地,则通过改善旧路和修筑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并与西北公路连接起来。水运方面主要扩展和开辟长江、嘉陵江等航线,发展水陆联运。西南地区的空运在抗战期间也有很大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国内外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提供了方便,也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抗战以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由于工农业落后,交通不便,商业也不发达。国民政府西迁后,为了搞活大后方经济,平抑市场物价,筹措军政经费,对国内外贸易都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西南地区的工业开始起步,商业、农业都相继得到发展,为以后西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1941~1942年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怎样进行建设的?

答:1941~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日军集中侵华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顽固派加紧封锁包围解放区。在日、伪、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下,根据地发展极为困难。为扭转局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建设:

(1)思想上:从1941年开始,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为方针,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目标,在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通过整风,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济上:①从1941年开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号召各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党的号召下,各解放区广泛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在各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通过这样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从而推动了根据地的其他各项斗争,巩固了解放区的革命政权。

(3)军事上: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八路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扭转了困难局面。

(4)政权建设上:①实行精兵简政。经过精兵简政,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②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在政府里各占三分之一名额。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③加强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规定中央代表机关和各级党委为各地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

上述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抗日根据地军民充分动员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成一个强大的战斗整体,粉碎了日伪进攻。从1943年开始各根据地恢复发展的势头,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简述抗战期间共产党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起的反共高潮的?

答:抗战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共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均被中国共产党击退。

(1)第一次从1939年12月起到1940年3月达到了高潮,国民党军队攻占陕甘宁边区的五座县城,在山西西部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并分三路进攻冀南豫北地区的八路军。为挫败其反共阴谋,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根据地军民遵照毛泽东提出的自卫原则,坚决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2)第二次具体见简答题第9题参考答案。

(3)第三次从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命运》开始。6月,国民党特务假冒“民众团体”的名义,要求“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7、8月间,国民党对边区进行了挑衅性进攻。对此,共产党发动边区民众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18.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主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抗战时期,特别是后期,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

(1)政治上:蒋介石利用抗战之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个人独裁,最终蒋个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为了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遍设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同时,保甲制度的实行,贪官污吏的横行,使国统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2)经济上: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更加集中,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日益凋敝。抗战爆发后,四大家族凭借其政治特权,大发国难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到抗战后期大部分陷入绝境。农业方面,税收和统制政策的实行,使国统区农业萧条,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3)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不断溃败,甚至到了1944年的反攻阶段,在解放区对日局部战争不断胜利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出现了像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在8个月的时间里,损失军队五六十万人,丢弃国土达20万平方公里。

国民党的上述表现,反映了其本身的日益腐朽,国统区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之情,成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原因。

第4章 解放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实施币制改革,宣布以(  )取代法币,决定强行收兑国人的金银和外币。

A.金圆券

B.银元

C.美元

D.军用票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一元金圆券兑换300万元法币的比率收回法币。

2.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发展经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采用厘金制度,提高进口税率

B.发起了关税自主运动

C.实施“废两改元”,统一货币

D.颁布《盐精税则表》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在南京政府进行的财政、经济改革中,并没有采取厘金制度,而是裁撤了这一制度,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财政、经济制度,对改变长期混乱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整顿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的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提出了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D.提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任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村召开。这次会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今后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作出了贡献

B.吴有训对X射线的散射理论深有研究

C.梁思成对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贡献

D.《倪焕之》是老舍的代表作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结构是(  )。

A.中国科学社

B.中国地质研究会

C.中央研究院

D.中国科学院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蔡元培、张人杰等参与了筹备工作,1928年4月10日颁布的《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明确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宗旨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

6.下列有关民国时期教育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蔡元培在北大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

B.陶行知在南京附近创建晓庄师范学校

C.黄炎培是民国时期首创职业教育的教育家

D.杨贤江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7.民国时期,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是()。

A.华罗庚

B.熊庆来

C.陈建功

D.苏步青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民国时期在数学方面涌现出不少人才,如研究拓扑学的有江泽涵、熊庆来、陈省身;研究代数的有杨武之、曾炯、李宗华;研究数论的有华罗庚;研究几何学的有苏步青等人;陈建功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近代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

B.1921年,时任北京大学教师的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学界掀起轩然大波,现代新儒学由此诞生。

C.大革命失败后,小说方面成就很突出,主要作品有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状况。

D.周立波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时期新诗创作重要的成果。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诗人李季。

9.在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解放军部队是(  )。

A.西北野战军

B.中原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华东野战军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日~5月16日),是1947年5月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省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阵亡,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此战,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魂,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10.1949年,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是为了(  )。

A.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B.解决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C.解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解决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问题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11.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首要目的是(  )。

A.争取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B.揭露美蒋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

C.尽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