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研真题与答案
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①东路。东路主要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1625年开始创建,是封建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
②中路。中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1627年~1635年建成,是封建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③西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是西路的主要建筑,于1783年建成,主要用于清朝封建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也可用于读书看戏,同时还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15.唐宋及明清木结构建筑在结构构造、外观造型等方面的不同点。
答:唐宋及明清木结构建筑的不同点包括:
(1)唐宋建筑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等比较明显,具有动态感;而明清建筑屋脊曲线、屋面曲线不明显。
(2)唐宋建筑屋顶部分在立面高度所占比例较小,出檐深远,看起来较为轻盈;而明清建筑屋顶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出檐较小,显得端庄。
(3)唐宋建筑的斗拱有明确的结构作用,每个开间的斗拱攒数不多,但斗拱尺寸较大;明清建筑斗拱结构作用逐渐淡化,起纯装饰的作用,开间内斗拱攒数较多,但斗拱尺寸减小了。
(4)唐宋建筑的檐柱多有侧脚、生起,柱子多有收分等作法,明清时这种作法相对较少。
(5)唐宋与明清木结构建筑的构件细节不同。唐宋常见月梁,明清则很少;唐宋柱截面形式多样,明清则以圆柱为主;唐宋有叉手、托脚等手法,明清则少使用。
16.结合实例分析,谈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答: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实际上,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物质功能;二是精神功能,寄情山水,欣赏诗情画意的景观,追求豪奢。其主要集中分布于江南一带,面积都不大,它的基本原则和手法有:
(1)园林布局
①主题多样。院内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且各有主题,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②隔而不塞。各景区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
③欲扬先抑。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④曲折萦回。为了发挥小园空间最大的观赏效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
⑤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如亭榭小巧,厅堂空灵。
⑥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⑦远借邻借。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十分讨巧,即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
(2)水面处理
①园无水则不活。私家园林一般都有水。
②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分则曲折萦回。
③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
④水面分隔比较适合采用桥、廊、岛,最好的是桥与廊,能使水面空间既隔而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
(3)叠山置石
①可看、可游、可居。假山的高度和体量都和观赏距离有关(石峰也如此)。假山上须设山径供盘旋游览。
②塑造丘壑。假山是空间与体量的有机组合。这需要有山水空间的构想与组合能力,也需要对假山结构的成熟思考。
③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堆假山既要参考真山的地质构造,还要参考国画的皴法。
④用石得当。用石必先选石,好石料用于看面,丑石料用于背面或下面。
(4)建筑营构
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
①私家园林建筑以厅堂为主。园林建筑中式样变化最丰富的当推亭子,只要结构合理,形式美观,都可使用。至于楼阁、斋馆、轩榭等建筑,都是随宜设计,并无定式。而比较特殊的园林建筑装修,当数漏窗、屋角、铺地三者,其中漏窗式样繁多,千变万化,多由工匠创作。
②屋顶翼角起翘有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做法。前者多用于攒尖顶亭子、厅堂等建筑,后者因较轻盈,故多用于小亭榭和轩馆等建筑。
③室外铺地是利用砖瓦废料如碎石、缸片、瓷片、残砖等铺成各种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堪称江南园林的一大创造。
(5)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①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
②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
③凹凸处理。
④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
17.论述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答:(1)发展历史
①汉代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据文献记载,汉代已经出现了私家园林如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等。这类私家园林都是仿照皇家园林修建的,但是规模较小,内容也较为朴实。
②魏晋南北朝
魏晋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力严重下降。因而,人们对人生与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便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解脱。此时的知识分子,沉浸在魏晋玄学中,或隐逸山林,借以逃避现实。这些现象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这两处私家园林均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③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时期,人民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此时的文人造园更多是将他们的诗情画意融入到自己的小天地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别业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④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是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壶中天地不仅是园主人生活场所,还寄寓了园主人梦想。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
(2)蕴含思想
①寄寓抱负
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原是受皇家园林的启发,但是随着私家园林发展的成熟,逐渐反映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在造山理水以配天地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②自然无为
信奉礼教的知识分子因对动荡的社会动荡和腐败的政治悲观失望,因而一部分士大夫开始从老庄哲学寻找慰藉,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形成对立。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吻合了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
③壶中天地
自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来表现以小见大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成为我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18.论述明清天坛设计思想及空间组织和造型上的艺术成就。
答:(1)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①位置
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的天坛,与先农坛隔街相对,在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
②规制
天坛占地4000亩,共有坛墙两重。外墙北墙呈圆形,南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
③天坛的建筑
a.圜丘组群:圜丘坛和皇穹宇。圜丘坛是其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主要用于祈天,而皇穹宇则用于放置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主要是用来祈祷丰收的,其布局是模糊空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的居住持斋的地方,是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用于连接圜丘和祈年殿。
e.神乐署:它是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f.牺牲所:其功能是饲养牺牲品。
(2)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是为了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①天坛的用地规模较为宏大。天坛的面积比故宫大得多,这表明了天比皇帝高,创造了天的气氛。
②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③从建筑形象表现“天”:
a.以圆象天,如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等多次使用圆形。
b.高大的建筑与低矮的墙形成对比,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
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
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④创造崇天的境界。祈年殿和圜丘作为两个看天的视点,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⑤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
a.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象征12时辰,金柱12根象征12个月,同时两者相加又象征24节气,再加上象征四季的4根井口柱4根为28星宿。
b.圜丘台基的直径,上层是1×9丈=9丈,中层是3×5丈=15丈,下层是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等等,都是阳数。
<<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