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研真题答案复习重点

第六编 思想变革期

一、不定项选择题

[单选]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其民主革命的斗争纲领,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族主义  

B.民本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它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重点。从兴中会笼统提出的“创立合众政府”到同盟会明确规定的“创立民国”,都属于民权主义范畴。民权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中最能显示其所属的阶级特点和所处的时代特征的部分,是近代先进思想家提出的经济纲领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先进的方案。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单选]2.关于章太炎的政治思想,下面分析有误的是(  )。

A.政治上主张三权分立的总统制 

B.大民族倾向 

C.抑富强,振贫弱的经济主张 

D.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章太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独特的民主主义方案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个方案里,他强调在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总统拥有最高权力,在经济上为理想的民主共和国设计了一系列“抑富强,振贫弱”的措施,主张均配土地,但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方案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故B项错误。

二、概念题

1.五权宪法(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

答: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是以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孙中山兼收并蓄,通过吸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学习中国古代官吏考试和监察制度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五权宪法思想。“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权宪法”思想的基本点是“五权分立”,即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开,设立相应的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检察院五院,各掌其权,各执其事,互相牵制监督。孙中山先生认为“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

三、简答题

简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局限。

答:孙中山是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为了改造中国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它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1)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的革命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平等独立、国家富强而提出的革命理论。

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明确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民族革命的任务,具体包括:

a.“反满”,力求推翻满洲贵族的腐败统治,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前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打倒清朝政府,解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专制统治,实行民族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的“排满”并不是排斥所有满族人民。

b.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这反映了孙中山救亡图存的要求,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活动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2)局限性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揭露了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并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希望摆脱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和民族解放的要求。但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帝纲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认清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种反帝的不彻底性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最大局限性,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②它没有彻底摆脱大汉族主义倾向和种族主义色彩。它承认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平等,共同组成“多民族的国家”,但却把中国历史的发展单纯归结为汉族活动的结果,而无视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说明孙中山还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种族意识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评价。

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它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1)民族主义

①民族主义的思想及其内容

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同盟会的盟书和宣言中作了简明概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明确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民族革命的任务。具体包括:

a.“反满”,力求推翻满洲贵族的腐败统治,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前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打倒清朝政府,解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专制统治,实行民族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的“排满”并不是排斥所有满族人民。

b.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孙中山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阶段开始革命生涯的,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反映了救亡图存的要求。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活动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

②评价

a.进步性

第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揭露了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并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希望摆脱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愿望。

第二,民族主义把反对清政府,和挽救民族危亡、避免帝国主义瓜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和民族解放的要求。

b.局限性

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帝纲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认清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第二,它没有彻底摆脱大汉族主义倾向和种族主义色彩。它承认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平等,共同组成“多民族的国家”,但却把中国历史的发展单纯归结为汉族活动的结果,而无视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说明孙中山还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种族意识的影响。

(2)民权主义

①民权主义的思想及其内容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重点,民权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创立民国的途径,是以“平民革命”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在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

b.共和政体的基本构架是“建国三时期”、“五权宪法”、“主权在民”的原则和“权能分立”。

②评价

a.进步性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抛弃了政治改良的途径,要求中国的政治民主和自由,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b.局限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民权主义有它的缺陷:民权主义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内容,孙中山和其他革命者都把推翻清朝统治当成民权主义的终极目标,而没有认识到铲除封建社会的基础——地主阶级,才应该是民权主义的最终目标。

(3)民生主义

①民生主义的思想及其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中最能显示其所属的阶级特点和所处的时代特征的部分,是近代先进思想家提出的经济纲领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先进的方案。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谋求土地问题的解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

a.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的具体做法是,在革命胜利后,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按价抽百分之一的地价税,并随时有权照价收买地主的土地。这样,就使地主既不敢以少报多,因为怕国家按地价收很高的税;也不敢以多报少,因为怕国家随时按价收买。核定地价后,因经济繁荣而土地增值的部分全部归国家所有。

b.节制资本

节制资本就是既要发展实业,又要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亦即防止产生垄断资本主义。

②评价

a.进步性

民生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最先进和最完善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也是近代第一个把土地问题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纲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革命派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发展工商业的迫切愿望。

b.局限性

它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内容,它没有看到,中国的土地革命首先要打倒农村的封建势力,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同时,它还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去夺取地主的土地,因此,不可能发动广大农民起来参加民主革命,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试论述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及其评价。

答: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学等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著名学者,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包括爱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两部分。

(1)爱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①对内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主张“排满”革命

他着重论述了“排满”革命的必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统治是解除满族贵族民族压迫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章太炎还认为,清政府是个卖国政府,必须进行“排满”革命,这样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排满”革命是与民族救亡紧密相连的。

②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的完全独立

章太炎认为,中国欲争得完全独立,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揭露了帝国主义在“文明”外衣掩盖下的侵略本质,同时,章太炎不仅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还认识到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利害是共同的。

(2)民主共和思想

①反对代议制,主张共和制

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章太炎主张在推翻清政府之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认为民主制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章太炎热烈向往民主共和,但在民主共和的实现路径上,他反对代议制,主张共和制。

②独特的民主共和国方案

章太炎却把代议制从民主共和观念中剥离出来,一方面坚持共和制,另一面反对代议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制度替代方案:

a.政治上,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

b.经济上,章太炎为理想的民主共和国设计了一系列“抑富强,振贫弱”的措施。他主张“均配土地”,章太炎上述主张的主要精神是“抑富振贫”,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特别是要防止官僚、上层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发财致富,欺压平民。

(3)评价

①进步性

a.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学习和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介绍并且评价了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他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缺陷进行批判,设想要在中国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制度,这种不盲目崇拜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不迷信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b.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积极提倡国粹,主张用革命标准对待祖国的文化、学术、政治思想,批判全盘西化的人的错误观点,教育人们要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增强爱国思想,这种正确地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后人仍有启迪作用。

②局限性

a.他在民族主义思想中,在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问题上,包含了一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偏见的过程中,陷入了另外一种民族偏见,这显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民族意识的体现。

b.在反帝问题上,章太炎对帝国主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看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际上已互为一体,因此错误地做出了“排满”与“反帝”革命应该分期进行的判断。

c.他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反动性认识不清。他在找不到理想的政治制度来代替欧美的代议制,他便转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中,他错误地认为中国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比西方代议制有更多的平等自由,这使得其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复古主义色彩。

3.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钟鼎文。在这些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日益雄厚,其政治力量也逐步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而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则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①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

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介绍和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冲击。

③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首批代表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政治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就目前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体现在:

①政治学科从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向研究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和知识的转变,政治学者努力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我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且进行对策研究;

②从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合法性的阐述和论证,逐步扩展向国家治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析;从宏观研究,逐步向包含中观、微观研究的方向转变;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多学科和多方法的研究。

但我国政治学研究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必定不断深化发展。

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孔子“仁”和“礼”

2.小国寡民

3.性善论

4.《资政新篇》

5.黄老之学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的异同点。

2.简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评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4.简述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中国古代主要政治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孔子“仁”和“礼”

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①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②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③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2.小国寡民

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所以其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3.性善论

答:孟子认为的人性善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其立论的依据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但是孟子的人性论在根本上说是局限的,他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说明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4.《资政新篇》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