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器和修简用器等,总之是“外藏室”,后室部分有墓主和左、右夫人的遗体、随身用品和庖厨用具,总之是“内藏室”。
(2)墓主和殉葬人
墓主套以丝缕玉衣。墓道近墓门处有殉葬人1个,似作头东足西,打横斜放。惜出土时仅存12件陶器,以及小铜镜和铜带钩各1件。侧室等还有殉葬人11人。
(3)随葬品
①“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乃生前用印,未死即有庙号;“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同此。《汉旧仪》:“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按,为封国之用),皇帝之玺(按,为赐诸侯书之用),皇帝信玺(按,为发兵之用),天子行玺(按,召大臣之用),天子之玺(按,为册封外国之用),天子信玺(按,事鬼神之用)。”可见,皇帝玺印也好,天子玺印也罢,印文中绝对没有“某某皇帝之印”的,所谓“某某皇帝”即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其子孙根据皇帝一生的经历和功过追加的谥号。所以说,“文帝行玺”是一枚“伪印”。
②金属
除了岭南特色的铜、陶、铁器之外,还有中原内地者,但多具早期(战国)的特征。随葬品中的封泥、铭刻、和“陶文”等有西汉的官名,还有编钟、遍罄、编铙等不自外于汉王朝。
除了铸铜之外,还有锻铸铁器的技术——南越王墓共出铁工具、农具、兵器246个号件(帝王墓出太多,仍珍贵),同时一个重26.5公斤的越式大铁鼎,从铁器知,加热锻加工和淬火处理技术较高,但未见“铸铁脱碳”的钢铁。
③经济
未有铸币,知内部商品交换不发达,但舶来品较多说明与外部的商品交换频繁。
④文化
未见竹简和“遣策”,但西耳室一漆木箱中有一套70多件的修简工具(3件锯为铜质,余为铁质);又出一竹签牌上有书:“金誊一口”。金誊是包裹图书的囊袋,战国西汉大墓中盛行简书随葬。
⑥玉器
此外还出土一些颇具特色的玉器。
3.简述“南越国宫署遗址”。
答:(1)概况
南越国遗址是西汉早期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心的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1995年夏,由于广州市电信局兴建大楼基础施工而发现至今,一直在发掘。
(2)遗物与遗迹
①遗物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重要的遗物有:封泥、“万岁”瓦当、铺地砖、修建踏步用的空心砖、铜俑像、石八角柱、铁桶、建筑构件、木辘轳和生活俑陶器等。
②遗迹
重要遗迹有:石蓄水池、石砌曲渠、回廊散水和砖砌水井等。
(3)历史价值
综合上述的发现,发掘者认为此乃一处石构人工园林东南的水景部分,而园林的主人是南越王,因此称之为“南越国宫署遗址”(有认为署应为苑)。
杜牧《阿房宫赋》提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李善注《昭明文选•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句时,引《三辅黄图》曰:“日(汉高祖时)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西京杂记》云及茂陵(汉武帝陵)富人袁广汉修建园囿,“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左思的《魏都赋》中也提到曹魏邺城的铜雀园中修有鱼池、堂皇、兰渚、石漱;等等,均涉及到宫苑或园林建设中的园中修池,池中建岛、山石点缀的手法,现在在该遗址中终于见到了实物证据,弥为珍贵。据此,更有研究者更推论1975年发掘的、紧邻石砌曲渠西北的“秦代船台遗迹”,实乃此园林中的临水“干阑宫殿”。
4.简述“周原”遗址。
答:(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政、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朝”、“堂”。
b.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较隐蔽,大概是贵族及其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寝”。
c.殿堂前两侧的10间房是为厢房,也称“个”,当各有专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设计。
③意义与影响
从结构来说,凤雏的宫室建筑显然是从二里头和殷墟的宫殿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这种把私人生活所在与其处理政务场所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结构,一方面是按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后代殿堂建筑群的滥觞。
(3)青铜器窖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气血汉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另外,建国以来已发现了多处铜器窖藏。
自文王作邑于丰至西周末年,周原虽非都城,但其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其宫室宗庙始终未废,或有贵族世代居此,或有贵族死后归葬于此。显然,终西周之世周原一直是周王室政治宗教上的核心所在。
5.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答:(1)郑州商城的时代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2)郑州商城的布局
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论述
1.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答:西汉和唐都定都于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今河南洛阳,都城设计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1)西汉长安城遗址
①概况: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其于汉初开始兴建,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至此汉长安城初具规模。
②平面布局: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且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内建筑主体为宫殿,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位于城的东北部,北宫和桂宫位于中部偏西,居民区和东市西市在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则在城南郊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符合《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2)东汉洛阳城遗址
①概况: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城墙用土夯筑,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②平面布局:城中主体为南北二宫,二宫一南一北,中间有复道相连,相距不远;城的东北部则是太仓和武库;文献记载的工商业区有位于城南郊和东郊的南市、马市,和位于城内南宫的西北的金市。东汉洛阳城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
(3)唐长安城遗址
①概况:该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改名为长安城。
②平面布局:唐长安城的结构包括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外郭城北部的中央是宫城和皇城,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分别有东西两市,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③意义:长安城以宫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门构成南北中轴线,形成“畦田棋布,闾巷皆中绳墨”的景象,布局方正严谨,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宫城置于中轴线北端沿袭了前代的传统,但是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大兴城开始的。长安城内居于北部正中的宫殿区、居于坡头高地的官衙府邸与一般居民区相互隔离,等级分明,突出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形象地体现了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思想。城内里坊采用封闭式格局,四周建高墙,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具有浓厚的军管性质。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答:汉承秦制,基本上改变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独立陵园制”。
(1)西汉帝陵的地理位置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除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东西跨百余里,沿成国渠遗址,自西而东分别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2)西汉帝陵的分类
西汉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以茂陵坟丘最大。
(3)西汉帝陵的布局
①方形封土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外,都有高大的人工夯筑的覆斗形坟丘。汉陵封土一般高30米左右,边长150~200米左右。
②方形陵园
都有夯土围墙围成的方形陵城(陵园),边长400米左右,封土居于陵园的正中。围墙四边正中各有一门,整个陵园以陵丘为中心呈十字对称布局。
③后妃墓居东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
④寝庙制度
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
⑤陪葬制度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
⑥从葬俑坑
汉陵皆有埋藏各种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车马、生活用器(物)等的从葬坑,从其分布和内容来看,它们应代表或象征“婢妾”、“厨”、“厩”之属和“宫观及百官位次”,代表帝王生前的政府机构及设施。
⑦陵邑制度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3.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答:(1)西汉长安城遗址
①概况:其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
②平面布局: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2)东汉洛阳城
①概况:其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
②平面布局: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3)北魏洛阳城
①概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
②平面布局:洛阳城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4)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①概况:其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②平面布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5)北宋东京汴梁城
①概况:北宋东京开封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前身为唐代汴州城,五代后梁以此为都,升为开封府,改名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此。后周时期新筑外城,北宋时期又加改筑和扩筑。
②平面布局:其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有三重城墙,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已取消,出现了井字形街道甚至是斜街,这是与隋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6)元大都遗址
①概况:其位于明清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筑城工程大致完成。
②平面布局:元大都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组成,主要宫殿建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其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在皇城东部。元大都的中轴大路是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答:夏商周时期,大型城址普遍出现,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丰镐遗址以及东周列国都城等等。这些城址规模宏大,布局复杂,功能齐全,且都带有大型宫殿建筑,这是史前城址所无法比拟的。
(1)郑州商城
①地理位置:郑州商城发现于1955年,位于今郑州市东部老城区,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早期城市。
②城市布局:其平面呈方形,还发现有外廓城墙和宫殿城墙遗存。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发现有商代中小型墓葬和冶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在东南城以外和西墙外侧还有重大发现,出土了三个青铜器窑藏坑,包括青铜礼、兵器二十余件,仅青铜方鼎就达八件之多。
③性质:邹衡先生撰文论证郑州商城即为商汤所都的亳都,判明了其性质。
(2)偃师商城
①时间、位置: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为商代早期的一座大型城址,其位于河南省偃师市。
②城市布局: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若干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其平面呈长方形。大、小城的建筑方法都是先挖基槽,再层层夯筑。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部及南部。
(3)垣曲商城
①时间:垣曲商城始建于二里岗下层,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废弃。
②城市特点:其整个宫殿区是一座独立而封闭的宫城,被一长方形的宫城墙所围。宫城围墙是高台围墙的格局,其北半部较窄,南半部加宽,很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围墙内的建筑由南北两座大型宫殿基址组成,自南向北为两进院落。
(4)盘龙城
①地理位置: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的黄陂县境内。
②城市布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为20度,城墙至发现时还保存完好,四面中部都有一个缺口,很可能是城门所在。宫殿区在城内东北高地上,现已发现3座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前后并列,坐北朝南。在城北和城南有当时的居住遗址,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城北、城东和城西则为墓葬区。
(5)焦作府城商城
①地理位置:焦作府城商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府城村。在府城遗址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
②城市平面:城址平面呈方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再加板夯筑。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圆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的特征接近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
③意义: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助于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以及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
5.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
答: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如下:
(1)秦墓
近年来发掘的关中地区秦墓近千座。战国秦墓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宝鸡地区、西安地区、湖北云梦和四川青川。
①墓葬形式:秦墓有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或称洞室墓)两种,早期土坑竖穴墓为主,土洞墓较少,晚期多数为竖穴土洞墓,可以说,土洞墓是秦墓的特点。
②葬式:秦墓流行单人葬,以屈肢葬为主要葬式,少数直肢葬,屈肢葬蜷曲的程度甚于三晋两周地区。另外,秦墓除一椁一棺、单棺无椁等,还有少数的儿童瓮棺葬。
③随葬品:秦墓以日用陶器为主要随葬器物,没有固定的组合关系。凤翔与中原墓葬的葬品组合相同,说明在战国晚期,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④典型器物:茧形壶、蒜头壶(瓶)、困、釜和鍪是秦器中典型的器物。
(2)楚墓
南方楚墓主要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在4000座以上,超过目前所知的东周墓葬的70%,估计战国楚墓在2000座以上。
①墓葬形式:楚地的中小型墓为单纯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以膏泥填塞墓室周边,漆木器、简牍等发现得较多。木椁墓虽然没有大型墓那样发达的箱,但也都有边箱、头箱或足箱。
②墓棺形制:楚墓棺的形制变化多端,常见的有悬底弧棺、悬底方棺和长方盒状棺。中小型墓棺的形制变化较少,以长方形盒状为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友留言(0 条)